以师生员工为主体 以培养质量为核心
携手推进学校发展事业迈上新台阶
— 在学校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草案)
2017年3月28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与会各位代表和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6年的工作回顾
2016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学科、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努力破解人事制度、学风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难题,推进了各项工作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紧紧依靠师生,民主管理规范办学持续加强
1.充分发扬民主,推进科学决策。一是修订完善了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强化民主决策程序。比如,明确规定“上会讨论的议题须事先经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或部门处务会议、相关专题会议讨论通过”。二是对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制度,在出台之前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比如,在有关人事制度的修订制订过程中,先后召开座谈会9次、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建议600余条次,采纳吸收合理化意见建议70余条,对未吸收采纳的意见,也与教师进行了沟通和反馈,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个人权益。三是顺利完成教代会换届工作,建立提案征集督办反馈机制,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2.认真加强整改,推进规范建设。一是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加强制度建设,共制定修订各方面规章制度50多项,包括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人事工作、外事工作、干部管理等,学校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二是推行了党建清单责任制,二级学院、职能部门重大事项实行“三上”,即上会(会议集体讨论)、上本(讨论情况有记录)、上网(会议纪要在网上公开)。三是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对21名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或者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
3.不断完善渠道,推进信息公开。一是认真落实年报公开制度,先后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本科教学质量年报、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报、就业质量年报和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二是在公开领域上,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全面公开招生录取、教学科研、资产财务、招标采购、因公出国、干部提任等各方面的信息。三是在公开渠道上,打造信息公开“立交桥”,既通过校园网、oa系统、校报等发布信息,也不断完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方便师生及时获取信息。通过以上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的信息公开,充分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着力扩点提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1.硕士点建设再获突破。一是成功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积极争取将我校新增的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纳入了2017年招生计划,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招生。这是我校自2011年恢复硕士点以来,学位点建设的又一新的突破。二是法学学科首次参加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参加全国学科评估,是我校学科建设主动参与竞争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扩大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通过评估发现存在的短板和差距,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质量。
2.科研质量有所提升。一是2016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司法部重点课题和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二是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31部;发表一般核心期刊论文155篇;发表重要核心期刊论文17篇,比2015年的8篇增加了近一倍。三是《上海政法学院学报》被正式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3.智库建设成效卓著。一是去年学校获批3个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获批7项“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并成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二是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决策咨询类应用研究,去年共上报决策咨询报告50篇,其中22篇被中办单篇采用、 4篇获中央领导批示,另有10余篇被新华社等省部级单位采用。我校上报决策咨询成果实现了在上海高校中名列第二的新突破。
(三)力推本原回归,教学综合改革取得多项成果
1.成功获批实施教师激励计划。2016年10月学校正式获批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并配套落实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启动本科教学团队改革试点工作,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共立项27个校级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二是推行“分类分级”本科生导师制改革,首批共有190名教师受聘担任本科生科研创新、学术提升导师和就业创业导师,2016级大一新生全部按照行政班级配备了学业导师。三是出台教师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制度,全校共有320多名任课教师每周坐班答疑4小时,330名专任教师每周自习辅导2小时。去年年底,市评估院专家来校进行了检查,对我校教师激励计划的实施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
2.课程建设取得新的成果。一是整合学科优势,打造“大国安全”等通识课程品牌。二是探索课程改革,共立项本科实验实训课程建设项目6项、本科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项目8项。三是12门课程获批上海市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课程、优质在线课程、本科实验实训课程等建设项目,获批3个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
3.本科专业布局进一步完善。新增广播电视编导和税收学两个本科专业,首次增加了艺术类专业,设立了法学专业涉外律师方向,财务管理专业获批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本科专业达到24个,专业及方向总数达到32个,涵盖学科门类数增至5个,基本达到了升大学的学科专业条件。
(四)坚持育人为本,人才培养呈现良好态势
1.学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修订完善《上海政法学院学生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加大了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力度,规范了对学生考试违规的处理程序。二是召开学风建设启动大会,出台学风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氛围营造、活动支持、全员参与等多措并举,促进了教风、学风和校风的良性互动。
2.招生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一是本科生源质量较往年进一步提升。比如,春季招生生源超过90%来自市、区重点中学;秋季招生面向外省市一本批次达到19个,绝大多数外地省份录取线超出当地一本线20-80分。二是2016年共招录硕士研究生248名,创历史新高;2017年实现9个硕士点招生,目前招生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三是成功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自主招生权,留学生超额完成100名招生计划,来源国达到40多个。
3.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一是70个项目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其中9件作品获“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市级奖项(其中1件获全国铜奖)。二是蝉联上海市大学生法治辩论赛冠军;男女板球队再次勇夺全国冠军,实现了男子三连冠、女子四年冠的新跨越;学生在国家司法考试、国际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英语、国际经贸和商务、国际商事仲裁、纪录片、文学、艺术等学生专业团队屡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三是大学生就业率达97.81%,高于上海市高校平均就业率,学校连续八年获上海市“三支一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五)强化人才激励,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1.修订制订一系列人事制度。去年共制定或修订完善了30余项人事管理制度。比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修订教师系列及学生思政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办法,更加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在人才引进和招录方面,制定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和人才招录工作方案,使学校的人才引进和招录工作更加规范合理;在人事管理方面,制定修订了机构编制管理、高级专家延长退休以及外聘专家聘任管理等规章制度,为推进人事管理改革、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顺利完成“三定”工作。依据市编办、市人社局核准的人员编制数和岗位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顺利完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岗位职责的核定工作。“三定”工作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人力资源,规范各类岗位人员的合理流动,实现人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3.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一是共引进和招录各类人才30名,其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占25%。二是共有14名教师获得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和国外短期培训项目资助、2名教师获得浦江人才项目资助,7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和博士后进修, 5名教师获得上海市育才奖。
(六)努力破解难题,培训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落实了培训基地配套经费。除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培训基地基本建设经费1.98亿以外,学校积极争取上海市财政解决了培训基地配套开办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共9000多万元,并将以后每年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配套经费的落实,为培训基地后续建设和正常运行提供了资金保障。
2.理顺了内部管理体制。随着培训基地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建工程即将建成投入使用,迫切需要整合校内资源,充实力量,加强对培训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为此,学校研究决定成立了上合组织培训基地管理委员会、秘书处、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并建立了党总支。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培训基地各项工作,也有利于利用培训基地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3.完成了多期培训任务。一是顺利完成了公安部、司法部委托承办的上合组织成员国7个高级培训班的培训任务,基地涉外高端培训逐渐形成品牌。二是与黑龙江大学、喀什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建立研修中心,培训基地辐射效应进一步凸显。
(七)不断拓宽渠道,对外合作交流开创了新路径
1.国内合作交流成效显著。一是我校成功加入了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并承办第七届高峰论坛,受到了政法实务界、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是积极与最高院、最高检、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政法系统和有关政府部门、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一些合作项目正在推进中。三是积极发挥校友作用,设立上政首个奖教金。
2.国际合作交流大大拓展。一是去年新增18所知名境外合作高校或国际组织,目前已与世界64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包括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国际商会等知名国际组织,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二是学校顺利加入“留学中国”海外预科教育联盟,并成功获批在我校设立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预科教育中心。三是去年共接待国外来访28批200余人次,进一步扩大了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和成果。
(八)切实服务师生,保障体系建设得到持续改善
1.基建项目完成主体施工。一是培训基地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验收,全面进入室内外装修阶段。该项目被评为“市文明工地”和“市优质结构”。二是扩建工程五期两栋学生公寓已基本建成,并获评“市绿色工地”和“区文明工地”。两大基建工程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2.后勤服务工作不断加强。一是争取市财政局下拨我校基本建设化债奖励专项资金7314万元,全部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有效减轻了学校还贷付息的压力。二是完成首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对全校国有资产进行排摸盘点、登记照册。三是加强招投标工作流程管理,全年完成招标采购项目约202项,金额7900万元;完成审计及审签项目608个,为学校节省资金3938万元。四是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移动校园app上线使用,教学、学工、人事、科研等应用系统进一步完善。五是建成 “一带一路”特色文献资料库,馆藏图书资料和数据库进一步充实。
3.为师生办实事成效明显。一是去年共发放学生奖、助学金及帮困补助等合计金额700多万元;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372个,受益学生739人次;首次实现新生“一卡通”功能全部一步到位。二是完成修缮工程49项,抢修26项;完成各类报修服务8594次、门急诊服务7322次;改建一座大型停车场,有效缓解校内停车问题。三是成立20余个教工社团,组织全校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体检,组织126名教职工暑期休养。四是为年满七十周岁的退休教职工办理“老年优待证”,为316名退休教职工投保 “住院保障计划”,在普陀校区设立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
4.着力构建安全文明校园。一是加强全方位、全天候安全保卫工作,获批上海高校消防智能化监测系统安全示范点建设项目,确保了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连续3年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称号。二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安装了3个大型户外电子显示屏,打造“高雅艺术进校园”“上政好声音”和新媒体平台等品牌项目,精心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荣获上海市普法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回顾过去的一年,学校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凝结了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各位代表、向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校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学科建设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产出效益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还存在脱节现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队伍建设整体实力不强,教师队伍总量偏少,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仍然紧缺;管理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不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办学资源和办学经费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补齐短板,合力攻克难关,尽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二、2017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一)2017年面临的形势
从全国来看,以“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为标志,高等教育新一轮资源配置正在拉开序幕。不仅国家予以政策经费支持,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实施“双一流”的计划和措施,加大了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除了部属重点院校具有天然的优势以外,一些地方高校也在各地政府的重点支持和扶持下,正在加快推进内涵建设,向一流学科或者一流高校迈进,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
从上海来看,通过近年来的布局调整,高等教育已全面迈向内涵发展阶段,聚焦办学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已形成普遍共识。根据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精神,今年上海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全面实施高考改革方案,确保万无一失。为此,我们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有关政策措施的发力点和突破点。比如,能否在下一轮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有所突破?能否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中纳入梯队?能否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打造标杆?能否在确保招生改革顺利成功的同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等等。这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努力探求解决之道、治本之策。
各位代表,近年来,我校加快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持续推进内涵建设,在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后续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我们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竞争的压力,自身还存在着转型要求与惯性思维、改革创新与利益掣肘、发展需求与资源不足等方面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冷静分析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谋势而动,谋事而成,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勇于在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中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各位代表,兴学办校师生是主体,质量是核心,特色是关键。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汇成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一定要坚持质量是生命线,紧紧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我们一定要坚持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促质量,以质量强特色,努力创建并打造高等教育的上政模式;我们一定要坚持师生和学校同进步、同发展,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全校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二)2017年的主要任务
学校党委经过认真研究,确定2017年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的基础上,狠抓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力争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更大进展,推进学校发展事业迈上新台阶,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总的来说,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以实施激励计划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激励计划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探索将激励计划内化、固化为制度成果;全面梳理完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工作量改革;认真做好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力争获得市级一等奖或国家级奖项;主动适应司法考试改革新要求,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二是以审核评估指标为参照,推进专业建设。组织实施法学专业自主评估,对照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从严要求的原则,对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全力做好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的准备工作;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打造若干示范本科专业。三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合力育人。完善大思政工作机制,促进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宣传文化等一体联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继续严格纪律要求,加强课堂管理,巩固和强化学风建设成果;认真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提升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考生满足感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2.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学科科研质量
一是推进高原学科建设。建立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全职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中期建设目标;启动博士点规划立项和下一轮高峰高原学科的申报准备工作,争取学科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补齐学科发展短板。出台学科建设整体规划,针对不同学科建设的短板,进行相应的精准培育和个性化支持,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对接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加强决策咨询和应用研究,争取获批国家和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高校智库等政策或项目支持。三是优化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科研工作实绩考核制度,修订完善科研考核办法;设立“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专项,组建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创新团队,鼓励产出精品力作;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申报和预研究机制,力争实现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的突破。
3.依托培训基地优势,打造学校改革发展新亮点
一是以培训基地建成为契机,扩大辐射效应。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运营模式;认真组织,精心筹备,努力办好培训基地落成典礼,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二是有效利用各方资源,形成系列合作成果。加强与各方面沟通联系,推动一系列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做实做强培训基地品牌;积极争取将培训基地纳入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财政拨款、人事制度、重大项目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探索建立高等教育改革实验区。三是开拓一批特色项目,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建设“留学中国”预科教育中心,打造“留学上政”品牌;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建立中国大陆地区语言培训中心;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设立国外办学点,积极争取在上合组织成员国设立孔子学院或进行专业学历教育。
4.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凸显二级学院和教职工主体作用
一是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将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工作纳入二级学院一体管理,落实二级学院主体责任,强化二级学院办学功能。二是试点推行两级管理。进一步理顺学校、部门、学院三方面的关系,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选择1-2个二级学院实施两级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我校实际、可复制的管理模式;三是优化二级学院内设机构。按照学科专业属性,优化调整二级学院教研室设置,增强学院、学科、教师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黏度,激发二级学院内生活力。
5.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支持教职工和学校共同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晋升社保教授的有效路径;修改完善返聘管理办法、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分类考核等制度;制定岗位聘任实施办法,完成学校新一轮岗位聘用工作。二是加大人才引进招录力度。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急需人才,招录一批具有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充实辅导员队伍和部分管理岗位人员;实施师资博士后合作项目,探索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三是全力支持教师成长发展。积极组织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创造条件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努力扩大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进修、产学研践习和基本技能培训的比例,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6.加强后勤服务保障,增强师生员工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一是如期完成基建任务。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培训基地和学生公寓工程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打造校园新地标;完成校园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编制和“十三五”立项报批工作,规划校园新面貌。二是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继续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减轻学校资金压力;通过打造预科中心、语言培训中心,以及开拓社会培训资源和校友资源,为保障学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努力为师生办实事。积极研究对学校部分老旧学生公寓进行改造修缮;优化调整招待所使用管理;加强与青浦、松江两区沟通,争取人才公寓和廉租房政策,推动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对学校备用地块进行综合整治,纳入校园一体化建设,打造校园环境新景点;在普陀校区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就业服务;完成新一轮物业招标工作,提升物业管理专业化水平,更优质地服务全校师生;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设计建成部分校园景观,打造校园文明品牌。
各位代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提高培养质量是我们的重要责任。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滔滔之势,我们务必牢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团结一心,携手并进,不畏艰难,奋发有为,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向前行,为早日将我校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政法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